首頁> 炯柱博客

      返回

  炯柱博客 炯柱博客

2010-02 - 目錄

 

封存

 

 
2010年2月26日
曲目訓練


曲目訓練(4)

那麼青年音樂訓練基金如何進行曲目訓練?

基金並非音樂學院,但我們堅持以最系統化,最有紀律的方 式培訓年青人。

我們要求參加基金訓練班學員參加公開音樂考試,確保他們在曲目方面接受全面的培訓。

基金培育的管弦樂團, 隊員要排演不同時期、不同作家及不同風格的曲目。樂隊會演出由古至今的樂曲,讓年青樂手對各類作品有最基本的認知。

中國民族樂團的曲目安 排為基金帶來了一些困難。現在沿用的民族樂團模式,創於1930年代,部份樂隊編制參考了西方交響樂團的模式,而民族樂團可演奏曲目的數量遠較有四百多年 歷史的西洋樂隊曲目為少。中國古書有大量關於古代中國樂隊的記載,但到底那些古代樂隊演出是何種方法及風格,古樂家各說各話,部份理論仍待考究及論証。基 金請了一位研究這課題的學者,就何謂'中國音樂'發表一些寶貴的意見。基金日後在國內工作其中的一個目標,是就古代民族音樂進行系統性的資料搜集,希望日 後基金訓練出來的年青民族樂手,對中國古今民族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有更廣泛的體會。

有人曾問基金日後會否成立樂團,讓離開了學校的年青 人繼續有機會排演古今名曲。多年來香港培養了不知多少年青樂手,部份希望繼續演出,但可參加的業餘樂團名額不多,排演時間也非固定。我們會研究這個與基金 音樂訓練持續發展雙輔雙成的工作模式。如果我們有新的資源,成立青年導師樂團確實是一個可行的創舉。我們將進行一項問卷調查,看到底有多少將離開學校的年 青樂手有興趣繼續排演,以便日後作決定。當然,我們作決定時永遠不會忘記基金成立的目的 — 我們的工作是培育後輩,不是開音樂會,也不是成立樂團。

— 曲目訓練完 —

蕭炯柱


標籤: 曲目訓練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25日
曲目訓練


曲目訓練(3)

有人問:「學生們是否一定要按部就班接受由古至今的曲目訓練?」

「不一定。」這是我概括的答案。 其實有不少樂手只懂部份作曲家及年代的樂曲。如果年青人視音樂為一項可有可無的消遣,能演一、兩首"飲歌"便沾沾自喜,作為老師的長者很難強逼孩子苦練。 遇上這類學生,我會微笑與他道別,祝他在學術、體育或其他藝術領域成功。

那麼為甚麼仍有老師主張有系統地為孩子們提供曲目訓練課程?

我 認為應分兩層面討論這個問題。就一般以器樂作為課餘活動,以音樂作為培育素養的青年人而言,他們功課壓力已不少,要在器樂班下苦功說易行難,音樂老師可能 千辛萬苦施壓,孩子們仍不領情。嚴格要求這些孩子進行曲目訓練,可能事倍功半。所以我完全理解為何部份老師只要求學生們好好演奏一些曲目,而不堅持學生增 廣音樂的知識或演奏的能力。
但面對那些明顯富天份、有能力,但還未能為自己應否以音樂為終生職業,以音樂為終生伴侶作出決定的孩子,老師麻煩來 了。早早放棄,草草了事的訓練模式可能增加師生的友誼,但對有潛質而自己懞然不知的小孩,這種訓練方法極可能削減了孩子日後成才的機會,間接斷送了孩子的 前程。當老師果真不容易!

有見及此,國際知名的音樂考試機構,在設計考核曲目時,要求十分嚴謹。要參加考試,便一定要演出不同時代,不同 作者及不同風格的樂曲。這類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的課程間接加深了年青樂手對曲目廣博及演奏風格的認識,為學生音樂上的素養打好了良好的根基。

(待 續)


標籤: 曲目訓練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24日
曲目訓練


曲目訓練(2)

50及60年代,我上小學及中學時期,大部份同學們不把音樂課放在眼內。音樂課?不用太重視吧!輕輕鬆鬆好了。千 萬不要太認真!上歷史課要寫筆記。辛苦了!上化學課要做實驗,要交報告。麻煩了!上音樂課正是休息的好時光!老師呀,請不要給我們壓力好嗎?我來上音樂課 是為了和同學們談談話、聊聊天,交換一些新資料、新情報。甚麼情報?最近聽到的新笑話!我們最不喜歡的老師新的醜聞!同學甲最近認識的「表妹」的新逸事! 甚麼?上音樂課也要寫筆記?不是吧!老師呀,請你善心點、積些陰德好嗎?放過我們吧!甚麼?要懲罰我?趕我出課室?真的?謝天謝地!正中下懷!提早小息, 飛步跑到小食部買零食去了!

回想當年光景,其實我不能怪同學們。在英皇書院全校只有兩位同學拉小提琴。器樂隊是課餘活動。上音樂課,會考 音樂科拿「優」又怎樣?大學收生根本上不把音樂課成績及小提琴水平放在眼內。在50年代香港的教育環境,誰能責怪學生們不重視音樂課?當然學校裏的音樂老 師仍然盡忠職守,定時把應有的音樂知識傳授給同學們,但除了幾個,像我被父母命令要學器樂的「笨蛋」外,有多少同學對音樂課產生興趣,天知道!上音樂課 時,老師們會教我們唱一些歌曲,但部份只為了學校合唱團參加校際音樂比賽之用,只有一、兩位同學能被選拔加入代表學校的合唱團,其他同學們索性放棄學習這 些比賽曲目。其他曲目?胡亂選些算了。缺乏系統性,理念性的安排。算了,反正音樂課不大受重視。

好了,我囉嗦完了。請讓我提問:21世紀 香港學校情況如何?音樂科受重視情度改變了多少?肯定改善了吧。社會進步了,資源多了,學校活動多元化了。歡迎各位指教。你希望高見公之於世,我會在這 「博客」登出來。你不願意,沒關係。說句「這段说話是為教育蕭炯柱之用」,我會心領神會,不會轉載。

請賜教。

(待續)


標籤: 曲目訓練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23日
曲目訓練


曲目訓練(1)

曲目是甚麼?是一系列提供給學生、合唱團及樂隊排練及演出的音樂作品。

曲目包括(1)不同時期, 不同音樂家的作品,或(2)同一位作曲家一生或部份的作品,或(3)同一國家、地區或背景的音樂作品。

我學音樂時,兩位啟蒙老師同樣有系 統地為我提供了曲目訓練,由巴羅克時代的早期作品,到現代音樂。我的小提琴老師從來沒有解釋他的曲目訓練模式,他只在不同時期,為我選定了不同作曲家的作 品,放在我的譜架上,說一句「拉這首曲吧!不懂如何演繹?去找一些大師們演奏此曲的錄音,嘗試了解如何拉好了!」就是這樣,我拉過了過去四百年音樂家的小 提琴作品。

1963年我參加香港青年管弦樂團,創團指揮文理女士同樣有系統地為樂團提供曲目訓練。在一段長約三年的日子,她要求青年樂團 排練及演出了由17世紀到現代作曲家的音樂。像我小提琴老師鮑穎忠先生一樣,文理女士從來不為自己曲目訓練計劃作任何解釋,她選定了曲目,我們便排演。這 其實是一種潛移默化式的曲目訓練方法,她全不用說話,便在我的腦海裏播下了樂隊曲目風格及作者特色的種子。

我衷心感激兩位老師的栽培及教 導。他倆為我的小提琴及樂隊訓練打好了一個一輩子也受用不完的好根基。

那麼在學校上音樂課,我學了些甚麼曲目?

學校的音 樂課?那是另外的一個世界,另外的一個光景了。

(待續)


標籤: 曲目訓練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22日
學者文獻


中國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六)

正月初九。混沌穿梭交際忙碌一周歸來,復上座。

遂詢之以華夏音樂之源。一問三不知。這位蛋頭大哥雖然有龐大無比的記憶體,但可惜不是多媒體,在傳達史前人類的活動時,很不清晰,叫人無法理解;加上他的翻譯能力奇差,這片對話直如萬籟俱寂。只偶然傳來. . . . . .

混沌 : 天、地、人、天、地、人. . . . . .
( 一會是呼嘯聲,嗚嗚聲,敲擊聲. . . . .仿彿有上下竄動的混音,伴隨種種時緩時促的節奏,如石,如竹,如鐘,如匏,亦有弦聲,歌踏. . . . . . )

先生仿如天籟人籟地籟,渾然一體。

聽着聽着,我開始有點明白了. . . . . . .不是混沌的翻譯力低,而是概念在時間大宇宙中不停流變的問題。我現在稱之為「音」與「樂」的概念,在數十萬年前中原人類或猿人發聲開始,是不存在的。就像「中國」這個概念一樣,遠古上古中古近世以至天並不一樣。故「音樂」亦是一個動態概念,不應以今日話語定義古之「音」與「樂」,故不可說。

那麼,我們改一個角度去感受漢族音樂的起源吧。

五帝三皇到夏商周時期,華夏文化基本是沿黄河由西向東伸展。時間約距今五千年至二千五百年左右。這期間,漢族的音樂已相當發達。樂噐的種類很豐富,與今日相比,當時除了沒有用弓拉奏的弓弦樂器外,其他諸如吹管、撥彈,與敲擊等的樂噐有百種。朝廷裡有專管音樂的官員,有不同規模與形制的樂隊。有不同類型,功能各異的樂種。學者亦有利用音樂進行教育的,亦有研辯音樂觀念的論述。甚至中國音樂樂理在這期間也已經形成。《呂氏春秋》裡已有十二律相生,以及三分損益法的記載了,這亦即中國七聲音階產生的方法。

《呂氏春秋》是在距今二千二百多年前成書。証明在此之前,中國已有七聲音階,只是每個相鄰音之間的音距,與我們今天的西洋大小調七聲音階稍有不同而已。就像曆法中陰曆與陽曆分別般。

有關中國樂理,我日後會詳細向混沌討教,今天就不展述了。

我雖然愚鈍,沒有清楚感悟混沌全部的意思,但有一點是肯定的:中國文化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音樂早已是古中國文化一個主要部分,最少在三、四千年前已成熟。只是,由於古代沒有錄音錄影,加上文字記載流失、分散,以及教育制度太受政治影響,至令我們的音樂文明蒙上塵埃。

我們應從歷史吸取教訓。

(待續)


標籤: 學者文獻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22日
致讀者


各位:

從明天起,我將在www.hkmoy.com 「炯柱博客」分四天刊登一份名為「曲目訓練」的文章。

請賜教。

炯柱


標籤: 致讀者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15日
學者文獻


中國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五)

中國音樂–不知源頭的多元文化

正月初二,新春伊始,温故思新。

(混沌忙於招呼他的朋友鯈、忽、鯤,與鵬等,留下我唱獨脚戲。)

我們開章明義,已把眼下的討論,先局限於漢族音樂。然而,即便是漢族,那也是一個動態概念。

先秦樂史中,有四夷樂。於公元前二千多年,四夷樂已進入夏朝的領地;周朝祭祀典禮裡,亦有用。夷,一般都被理解為外族,蠻夷;所以,四夷樂亦即四方外族的音樂,蠻夷的音樂。

四夷指的是那些民族,現不可考。近代的音樂史多會引《呂氏春秋》<音初篇>,指四夷是指來自周朝文化中心以外東南西北四方的民族,他們的音樂便是四夷樂,其中包括南音,乃詩經中的<周南><召南>;此外還有西音,亦即秦音。如此說來,楚地秦地當時皆夷族之地,但戰國之後,這些地方巳納入漢族文化之內。更有趣的,是我們自稱漢人,實源自劉邦所建立的漢朝;劉邦其實是南人,故此他跟漢武帝都特別喜歡楚聲。如果按夏朝周朝人的看法,漢代的統治者有可能是夷族。那漢文化豈不是漢夷難分? 楊蔭瀏《中國音樂史綱》便有<華夷之分的時代相對性>一節。這點值得注意。

夏商周都是華夷雜處。不過,從人種角度,當時的華人與部分的夷族可能是具相同DNA排列,只是大家生活方式不同,文化不同而矣。夷族文化甚至具有備受中原族裔尊愛的地位。例如,孔子亦愛南音。這在《論語》中有記載。《後漢書》〈注薜君章句〉亦說:『南夷之樂曰「南」。四夷之樂,唯「南」可以和於「雅」者。』「雅」即雅樂。

漢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包容性,也與外族相互融和,具有很強的同化能力;而且,漢文化不是沒有擴張性的。周代文化的中心原來只局限於當今的河南省一帶。今日的漢文化呢?可想。

不過,漢文化的擴張,由河南伸展到秦、漢兩代的領土,及至盛唐,國土版圖達到頂峯,形成今日我們心目中那個中國的概念,漢文化所及的地域也隨而擴大。然而,文化本身的內涵並不隨政治勢力的擴大而變得豐厚。文化內涵其實是不斷在加加減減。透過戰爭,國與國、領地之間的吞併,單一國土版圖的擴張,漢文化的版圖於是有所擴大。但內涵卻會因統治者的決策而被毀,以秦滅六國後為例,許多六國以至前朝的文獻、科學與技術都消失了。到了漢初,大家又回到秦以前去找尋智慧。漢武帝復古,興禮樂,設五經博士,文治武功,進一步拓展勢力。這是文化內涵被減完後,恢復了局部,再加入一些新元素;但有些失去的東西,卻永遠失去了。這便是為何有人反對以發展論文化之故。

文化随着國家勢力而擴張。在周代,主要是向東南開拓,到了漢代,就開始轉戰西北了。至於漢夷文化亦是透過戰爭與通商,你來我往,互相影響。

世界有來就有往,這是規律,否則就成了一潭濁水。戰爭會促成文化傳播,也會消滅文化。國勢強弱,也會形成文化流向傾斜。文化如是。音樂作為文化形式之一種,亦不例外。

(待續)


標籤: 學者文獻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14日
慈善高球赛


青年音樂訓練基金
慈善高爾夫球日
2010年3月3日
觀瀾高爾夫球會


3月3日晚上6時,球賽晚宴及頒獎典禮將於觀瀾球會會所舉行,同時進行8個紀念品的慈善拍賣會。

那8個紀念品是什麼?

(一) 兩張惠康超級市場及美心西餅禮卷,共值港幣一千元,及一個iPod Nano。來源?基金在紅磡訓練中心安裝通訊系統。通訊公司回贈了兩張禮卷及iPod。基金總裁不能收禮物。拍賣開價?港幣二千元。

(二) 澳門威斯汀度假酒店總裁送出的一晚套房住宿及兩份早餐,及由澳門高爾夫球會送出的兩位18洞球費。拍賣開價?港幣四千元。

(三) 一箱(共12瓶)由Red Wine Enterprise Company Limited送出的紅酒。2005年澳洲Barossa Valley Steinborner酒莊出品。此酒2008年獲頒Wine Style Asia Award紅酒產品金獎。拍賣開價?港幣五千元。

(四) 一個重12公斤的普洱茶餅。此茶餅由北京軍樂藝術學校送給青年音樂訓練基金主席。以下是學院對此禮物的評述:

「此茶出自雲南僅有的幾株古樹,屬於生茶,具收藏價值。

普 洱茶主要分為生茶和熟茶兩類。生、熟茶的分別在於其製作過程。熟茶經過人工加速轉化過程,茶品退去苦澀,有陳香味,口感易接受,價錢低廉。生茶製作時沒經 人工發酵處理,經過五到二十年的天然陳化期後,轉為醇、甘及滑,價格因而大大提高,故極具收藏價值。臺灣著名普洱茶專家鄧時海先生總結:藏生茶,在於增 值、在於傳承。

送茶是為表達集團和總裁對先生和您,對學校的大力支持和對學生們的無私幫助的感謝和崇敬。心意到處,無論是私人收藏,還是用於培養孩子,其意義都是在的,後者更為深遠。」

開價?基金董事佘純安先生正進行研究,預料開價不少於港幣一萬元。

(五)至(八) 四張由四位國畫及書法大師在2月28日基金元宵慶典即席揮毫的大作。我已在www.hkmoy.com「炯柱博客」介绍四位大師。開價?我要先請教大師們。這些作品十分珍貴。很難同時請到四位大師同日創作,在大作上同時簽名。愛心及藝術價值連城!

假如你希望參加拍賣,但3月3日不能出席,如何是好?請在3月3日前電郵[email protected]寫上姓名、項目及競投價。基金同事會代表你競投。閣 下亦可于3月3日晚上7時,致電852-60105221,基金同事會即場代你在拍賣會上競投。

再次感謝五位球賽籌辦人的勞苦 --- 張惠彬博士,梁錦永先生,佘純安先生及李成業先生及夫人。也感謝所有參賽的善長人翁及球賽義務工作人員。

祝各位新年進步,身體健康。

炯柱


標籤: 慈善高球賽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11日
元宵音樂會


元宵音樂會 --- 書畫家介紹

本年二月二十八日(星期日),我們將會在柴灣青年廣場舉辦書畫音樂欣賞會及大型音樂會。大型音樂會在下午二時三十 分舉行,參加者來自北京,南沙及香港七間學校共200多個學生。

至於早上十時三十分舉行的書畫音樂欣賞會,我們特別邀請了四位著名的書畫 家,在基金學生組成的多個小樂隊的音樂襯托下,大師們將即席揮毫。完成的作品,將在三月三日基金的慈善拍賣會供競投,所得收益將全數撥作青年音樂訓練之 用。

四位書畫家的簡介如下,排名不分先後。

植 明


植明祖籍廣東肇慶,1954年9月出生,研究生學歷。現任廣州市南沙區政協副主席,兼任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廣東省硬筆協 會會員,廣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南沙區書法美術家協會主席,南沙區政協書畫會會長,南沙書畫院院長,南沙海外聯誼會副會長和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理事。廣東 省六屆,七屆政協委員。

植明先生自幼酷愛書法,勤政樂藝。先後獲得國家有關部門,廣東省,廣州市及番禺區,南沙區的表彰獎勵。《東方之 子》叢書刊載了其感人事蹟。工作之餘他潛心習德習字,得周樹堅,盧有光,陳秋明,董百振等名家指點,他臨池三十餘載,集百家之長,創個性書路,形成了獨有 風格,深受歡迎。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起至今其作品先後在香港,北京,廣州,臺灣,日 本等地展出,作品被廣州圖書館,北京吳東魁藝術館等國內場館及日本,港澳臺的有關機構及人士收藏。書法作品分獲2009年“世界華人藝術精品大展”國際金 獎和中國首屆金牛獎。作品入編《中國書畫經典》,《共和國藝術家大辭典》,《中國慈善書畫名家大典》,《和諧盛世•中國書壇大家》等,被中國書法美術家協 會,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香港中國書畫研究會等分別授予“一代名家”,“最具藝術風範人物”,“鼎盛中國百名最具影響力藝術家”, “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和“中日文化交流使者”榮譽稱號。


馮達輝


廣州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馮達輝,籍貫廣州市,新中國的同齡人。歷任市、區政協委員。

酷愛中國書畫藝術,自少向嶺南派花鳥畫名家馮曼碩、蘇臥農、關山月、黎雄才先生等刻苦學藝,博取百家之長,形成獨特畫風。同 時師法自然,勤學有成,近年更是書畫佳作迭出,頻見於全國及其他書畫展並獲得金獎,為國內外團體、美術館、個人所收藏。其中2002年參展全國西部風情書 畫展,國畫《邊陲雪梅分外紅》獲金獎;2004年參展全國政協書畫展,國畫《王者風韻》(牡丹)獲金獎;2005年5月參展浙江省《任伯年杯書畫大賽》, 國畫《南粵雄風》(紅棉)獲金獎。2006年12月榮獲廣州市城市美術貢獻獎光榮稱號,出版了《達輝畫集》、《水墨南沙》兩部作品集。現任廣州市南沙區政 協副主席、廣州美協老畫家藝委會秘書長、區政協書畫會會長、廣州花埭書畫院院長。

國 學大師啟功先生曾為其畫室題名《半醉居》。


鄺文強

現為江蘇省國畫院特聘畫家、北京瀚海千藝特聘畫師、廣東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省直機關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廣州市美術家協會 理事、廣州中華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廣州南沙美術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

曾獲全國、省、市美展三等獎、優秀獎、銅獎等獎 項;多次舉辦個展及聯展。 傳略及作品被載入《中國當代書畫家大辭典》、《中國美術家》、《中國當代優秀畫家作品集》、《國畫家》創刊30周年特刊、《廣州美術名家珍藏》等數十本典 籍。

作品被廣州市國家檔案館、廣州藝術博物院、銀川美術館、澳大利亞國土部、香港特區地政總署、香港大學、加拿大駐廣州總領事劉兆珩先生 等機構和友好人士,以及日本、印尼、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收藏愛好者收藏。出版有《鄺文強畫集》、《鄺文強畫選》、《鄺文強2006畫眉系列》、《鄺文 強2007新作選》等個人作品集。

吳高石

佛山人,齋號大南堂。自幼喜好書法、篆刻,對中國文學甚有興趣。書法作品被編入多種大型專業書冊。

現為 香港硬筆書法家副主席,香港書法家協會執行委員、香港書法愛好者協會理事。設館: [南堂書社] 教授書法。2003年獲第六屆『余寄梅盃』香港書法公開賽冠軍,2005年入選『全國第四屆正書展』,2006年香港大會堂作『吳高石書法篆刻』個展,館 設『南堂書社』教授書法、2007年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特邀作者。

吳高石先生在榜書領域裡獨樹一幟,獨辟蹊徑,潛心研究榜書創作,領風 氣之先,受到書壇注目。吳高石先生於2008年1月舉辦榜書展,是香港的第一人。榜書,古稱“署書” ,又稱“擘窠大字” ,是中國書法園圃中最奪人眼目的一朵奇葩。書法素有“大則一字徑丈,小則方寸千言” 之說。其“大則一字徑丈” 之榜書,是一般書法所無法替代的,故千餘年來,盛行不衰。凡殿樓梵宇之匾額、廳堂高齋之雅號、名山大川之摩崖、亭榭畫棟之題銘、以至商場大廈之招牌,優美 的書法不僅能使觀賞者留連忘返,更能使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


標籤: 元宵音樂會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10日
致讀者


谨祝各位虎年进步,身体健康。

各界对二月二十八日举行的年宵庆典反应热烈。同学们正密锣紧鼓地进 行排练。我们期待几位国画及书法大师在上午,由青年乐手伴奏,即席挥毫。下午音乐会演出人数将超过150人。由黄双琴校长领导的筹备委员会正为如何安排演 出事宜忙个不可开交。

我多高兴目睹较年长,经验更丰富的年青乐手与只上了几个月器乐课的后辈同台演出。这正是基金鼓吹「以长扶幼,薪火相 传」理念的实践。学长们的诚意及爱心令人敬佩。不要轻看这种训练模式的功能:学长的典范其实是驹策年青乐手最佳的动力,而音乐正是推动同学们力求上进的共 同目标及工具。

参加基金学校愈多,演奏人才愈广。今年基金联合乐队将排演更多较大型的乐队及合唱经典大作,这是个别学校乐队及合唱团成员 很难找到的机会。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基金的导师及年青乐手提供机会,增加他们对大型音乐作品的认识和演出经验。此举对他们日后的音乐及技术上的发展, 肯定有正面的影响。

祝安康!

炯柱


標籤: 致讀者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08日
學者文獻


中國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四)

下星期便要過年了。望着渾如無物無我的他,假日裡會在那處,做甚麽,想甚麼. . . . . . .

我會惦掛着他嗎?沒有我的對話,他會有所失嗎?

他是誰?

我是誰?

混沌 :你在發呆甚麽?說到歷史,你愛讀書?

我 :愛。

混沌 :那便好。有關中國音樂的史料多得驚人,你得有能耐。

( 明白。史料,指的不只是書是文字,還有考古、文物;如果,連民間採風也算,是一種活着的歷史,那麼,就是窮這一生便也無法讀完寫全. . . . . .)

我 :我們先從文字記載着手吧。其他的,待有時間整理圖片時再說。

混沌 :文物上有些文字也很有用,例如出土樂噐上的銘文,但我們先說那些。單是古書上的樂論,也須分門別類,否則便不好找出頭緒。

我有點害怕,也十二分地擔心。害怕的是,面對浩瀚史料,即便如他所說,也是非常艱巨的事;特別是前人已做過不少整理工作,遠的不說,單是近現代,楊蔭瀏的《中國音樂史綱》、《中國古代音樂史稿》,與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最易找,幾乎是必讀但不易讀;香港已故的學者張世彬亦著有《中國音樂史論述稿》,用作他1970年代初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講授中國音樂的教本。這些書都在香港能找到。問題是:怎樣令史料幫助到愛樂人欣賞的能力?混沌的說法須額外地條理分明,令我清晰明白。我擔心的是,來自讀者的挑戰,不易應付。

唉!他隱於物形,驚雷直如無聲;但於我,如果對他談史論樂的說話理解錯誤,無法令看官明白,則外界的批評於我可以是震耳欲聾。大千世界中,他是他,我是我。

他感覺到我的憂慮。

混沌 :農歷新年第一個星期一,2月15日,假期,心容易靜下來。我們先以通史的形式,讓讀的人有一點整體概念,然後才分門別類,逐步深入吧。

我 :好,就這樣試着辦。

看官,如果你是愛樂人,可以也趁假期,讀一回楊蔭瀏的《史綱》及張世彬的《論述稿》。此二書以史論史,非政治化。至於《史稿》,則是楊先生經階級思想教育後的著作。而王光祈的《中國音樂史》則太偏重技術性,亦非入門讀物。

(待續)


標籤: 學者文獻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05日
星加坡之旅(2010年1月28日至2月1日)


香港庇理羅士女子中學,北京軍樂藝術學校及星加坡華僑中學交流演出。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樂曲及梁山伯與祝 英台二胡協奏曲。




標籤: 星加坡之旅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03日
讀者回應


針對「運氣?努力?還有甚麼?(77)」留下新意見:

好高興樂團有如此好的指揮,希望我的小朋友也能受教於如此好的老師下,因為現
今的青年人往往只會自以為是。

匿名




回應:


謝謝你!我們歡迎你的孩子參加基金的活動。請與我們聯絡。


炯柱


標籤: 讀者回應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2010年2月01日
學者文獻


中國音樂是一個奇妙的世界(三)

這時,有幾個美少女經過,看見遠處一張曹格演唱會的海報,耳邊傳來她們談論他跟側田打架的事。女子們沒有注意到眼耳口鼻全都欠奉的混沌。也許,這年頭奇裝異服的人太多,海報上的也是一半頭髮一半面孔,混沌那個糢糢糊糊的頭顱,也就不見得是什麼一回事了。

混沌 :(若有所思地) 我們談欣賞那些老音樂有甚麼意義?

我 :今天的流行樂就是明天的歷史,文化形式隨時間改變,這是規律。Michael Jackson 已成為經典,莫札特的<魔笛>曾幾何時也是流行歌劇,粵劇已由日常娛樂變成文化遺產,可見音樂是動態的文化。把這些成功的過去式記載下來,加以分析、綜合、整理,不單是人類文明的積累,讓我們更了解故人,令我們生活得更豐富;而且也不用每事都重頭來,適當時可以借用前人的成果。

因此,你剛才的說話等於在問:讀歷史、做歷史研究有甚麼意義?先生,沒有多少世間事能像你「老人家」,天長地久!

站在音樂人的角度,難道不想別人注意的,是你的音樂表現,而不單是你的行為嗎?一般人只談你的私事而不是你的藝術,難道作為音樂人的你,不覺得自己的專業被蔑視了嗎?其實這不過是因為他不知藝術從何談起。這是教育問題,包括學堂教育與社會教育。現在我把我們之間的對話記載下來,寫成網誌,便是為音樂藝術教育盡一點力。

而且,今天的流行曲,甚至電視音樂,與廣告音響等,也須不時借用老曲老調,例如<男兒當自強>用了<將軍令>、<邊個話我傻>借了<旱天雷>等。這些老東西為甚麼還不死?一方面,是因為這些音樂好聽易記,瑯瑯上口;另一方面,是它們與流行世界不斷存在着互動關係,恐怖一點地說:它們經常在流行曲中借屍還魂。不斷重複也是一種教育,一種潛移默化,問題是我們未有把這種流行曲教育推前一步,兩步,甚至更多而已。流行曲也是音樂,跟傳統音樂沒有本質上的分別。你同意嗎?

( 這個話題本來是混沌先引發的,但他好像並不感興趣。他在想甚麼? )

晚上,八時已過,文化中心正在演出一場全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音樂會。不受形物束縛,魂靈隨時翻飛天外的他,正在享受着<柏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我在他散發那層層疊疊似環又復似絲線的波動中,仿彿也聽到Simon Trpceski的琴音。

呀!我竟忘記,他擁有無窮盡的記憶體,除了中國音樂外,他還包容了一切美好的東西,不求得不知止行,無所圖無所息,故不能開竅,一開即死


標籤: 學者文獻

張貼於: am 12:00 0 回應

 

 

Copyright © 2010 Music for Our Young Foundation.Designed by SunnyV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