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新聞


     返回

 

  新聞

 

 

有關MOY的最新媒體報導如下。要翻閱過去的報導,請看「目錄」。

 

2010年10月20日
北京晚報 2010-10-20

載於北京晚報(2010年10月20日)的專題故事

藝術教育去功利化喚醒樂團意識


TAKEFOTO/圖

    蘇楠畢業于清華大學,當年以藝術特長生的身份考入清華,升學後順理成章進入清華交響管樂隊。同她一樣,雖然沒有走專業化道路,但是能夠進入大學後還堅持藝術學習,這樣的學生可謂鳳毛麟角。

 

    “學習長笛能夠堅持這麼久,是因為我對樂團有特別大的熱愛。”蘇楠說,最初接觸長笛也是因為小學組織管樂隊。“升入中學有樂隊,知道大學也有……”就這樣,蘇楠的藝術道路單純而清晰。

 

專業學習“不敢”抵觸高考升學

 

    學習藝術專業,在很多人的腦海中更多浮現出一種一對一面對老師的場景,緊張而枯燥。而今,樂團的呼聲卻在日益高漲。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主席蕭炯柱就是這樣一位音樂愛好者。

 

    年過花甲的蕭先生退休前曾任香港政界高官,如今卻義務忙碌于大陸、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國家華人青少年的音樂交流活動。其主持的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目的就是通過舉辦青年音樂交流活動,給年輕人創造透過音樂交朋友、增見聞的機會。

 

    作為基金會在北京的首家音樂交流基地,北京軍樂藝術學校的學生也是首次嘗試真正的“樂隊活動”。“一個偶然的機會,學校接觸到了香港青年音樂訓練基金的活動資訊。在瞭解基金的宗旨和背景後,對方詢問我是否願意成為基金在北京的首個合作單位。”軍樂藝術學校東校區校長劉津雁表示,自己當然願意,之所以存有猶豫,一是因為學校多年來很少參加跟高考無關的活動,怕費時費力,二來也不太清楚這種音樂交流的形式到底如何。“學校就有自己的樂團,也設立了排練課,但是學生所用的精力連1/10都沒有,因為對於升學沒有太多説明,所以幾乎無人重視。”劉校長坦言,學校作為藝術專業院校,對於學生的培養更多要突出個體強勢,而且學生從小的學習模式就多是一對一狀態,一路過來和即將面臨的選拔考試也都是獨奏的狀態。因此對於有可能形成的樂團交流,不敢期待。然而,真正的音樂交流活動結束後,學生的反響令她吃驚。

 

氛圍是樂團呈現的第一課

 

    “從專業角度上,我收穫了很大的進步,畢竟我學習專業起步時間晚,一些基本素質如節奏等還沒有能夠掌握透徹。”曾以樂隊形式參與藝術文化交流的學生張宏澤頭一次感受到音樂帶給自己的不同震撼。除了在節奏和音準上有明顯的突破外,心靈的感悟則是意外收穫。

 

    “樂團的合作成員來自香港一所百年女校,香港同學對於藝術都是業餘學習,但是他們的團隊意識和節奏感非常好,使得這個聯合樂團有一個好的基礎。”張宏澤表示,作為專業學習音樂的學生,他能夠感受到來自香港學生的壓力。“她們在尋求完美時的那種樂觀、堅韌的精神很讓我感動。比如,樂團排練時有人出錯,隊員們不僅無人抱怨,甚至能夠互相鼓勵,這一點最值得學習。”樂團的魅力在於,不追求每一個團員自己的演奏能否出彩,更強調與其他團員的整體、統一。

 

    “我對於藝術的熱愛也是被樂隊這種方式培養出來的。”蕭炯柱先生介紹到,自己小的時候曾經有機會參加過聞名世界的哈佛大學合唱團的赴港演出。“他們那次的演出方式十分簡單,會邀請香港一些學校派出的學生一同演唱。音樂會聽過之後,我才知道這個世界這樣高、這樣大,而我今天只不過在採用同一手段處理罷了。”於是,在蕭先生舉辦的青年音樂交流活動中,有學習樂器20餘年的青年人,也有只學了6個月的小朋友,“但我們看到的是所有人百分之百投入的狀態。”

 

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體現生活的美

 

    記者瞭解到,如今讓小孩子接觸樂器,學習表演、唱歌、下棋或者參加一些義務工作,是國內外家長共同的願望與做法。教育專家表示,孩子能夠做一些學校以外的活動,對於他們未來的發展一定是有優勢的,因為這也是人才培養的其中一個管道。

 

    然而,相對於以鍛煉身體為目標的打球等,學習音樂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一件複雜的樂器,也許需要學習者每天花費一兩個小時才能掌握好一個發音。而且,音樂學習初期,“噪音”勢必是家庭甚至鄰居需要承擔的。

 

    不少業內人士對此達成共識,音樂本身只是一個介質,而人才的培養是共通的。無論專業走藝術發展道路的人才,還是只將文藝作為愛好特長,當學習者能夠真正瞭解到自己的理想、責任後,他們的學習才是會有原動力的,也才能將至真、至善、至美的東西通過人的媒介和藝術手段傳遞溫暖。

 

    “一些對於樂隊著迷的孩子,他們熱愛的一定是音樂最有魅力的地方。”蕭炯柱先生提出,自己在香港給這些不同年齡的隊員排練的時候,會允許一個只學了6個月樂器的孩子坐在樂隊裡面聽。“沒過多久,就有幾個小孩子向排練老師申請參與演奏。我們會將這些孩子的聲部改編得十分簡單,或者讓他們在樂隊中暫放自己所學樂器,而從簡單的三角鐵等器樂入手參與演出,他們對於旋律一個音符都無法演奏出來,卻能夠用這個手段在樂隊100余人的氛圍中感受到音樂的力量,就這樣愛上音樂。”  本報記者 王 怡

 

 

Copyright © 2010 Music for Our Young Foundation.Designed by SunnyVision.